华夏中文网_全球华人中文资讯网

娱乐科技新闻
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教育 > 除了保送名校,竞赛生还得到了什么(2)

除了保送名校,竞赛生还得到了什么(2)

发布时间:2019-08-22 17:22 | 来源:科技日报 | 作者:ht | 点击数:

  计算成绩时,队伍的解题数量最为重要,其次是解题耗时。ACM-ICPC的题目结果都是当场揭晓,如果提交一次错误答案,就会被罚时20分钟。

  比赛机制很有意思,简直像是故意在给选手压力前4个小时,大家能在现场屏幕上看到所有队伍的做题情况和实时排名,最后一个小时“封榜”,大家只能知道自己队伍的成绩。

  这种透明性也是对参赛选手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。前4个小时,你是领先还是落后,抬头瞥一眼大屏幕就能看到。每个队伍的名次都随着比赛时间的推移上蹿下跳,根本没谁能吃下什么定心丸。

  是的,非常紧张刺激。ACM-ICPC也尽量在这种紧张中创造了些趣味出来队伍每做出一道题,就会得到一个对应颜色的气球。而且,如果你是第一支攻克下某道题的队伍,还会得到一串非常不一样的气球。

  吉如一记得,决赛当天,3个人的状态都不太好。一开始就是逆风局,做得很不顺,最差的时候,比排名前列的队伍落后了整整三道题。“写代码时手都在抖。” 到了后半程,队伍才逐渐赶超上来。

  最终,北大拿到了第三名,获得金牌。

  “很高兴,也有些失落。就这么结束了。” 根据ACM的规定,同一名选手只能参加两次世界总决赛。所以,大二的吉如一,也就此退役,当了学校ACM-ICPC队伍的学生教练。

  竞赛之路,成就与遗憾并存

  当然,吉如一面前的路仍然很广。作为竞赛大神,工作可能是他最不需要担心的事情。

  孙科和吉如一也都参加过形形色色的其他比赛。说实话,现在的算法编程大赛,实在是不要太多。谷歌、脸书、美团、字节跳动、百度……众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办比赛,每一次比赛,在吉如一看来,都是一次竞赛人的“大型线下聚会”。

  杨博洋曾经也是一名算法竞赛选手,参加过NOIP,也参加过ACM-ICPC。现在,他所在的计算机教育公司计蒜客,也在办自己的比赛“计蒜之道”。

  杨博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,实际上,办比赛的目的之一,还是“聚人”。把那些年轻的有才气的青年学子召集过来,搭建一个他们和企业沟通的桥梁。企业给学生额外面试机会或者入职绿色通道,提前物色或者锁定他们的心仪人选。

  不过,在这么多比赛中,ACM-ICPC仍然有其独特的含金量。杨博洋自己就是一个例子,比赛经历是他简历中的加分项。而他在招人时,也会更加青睐竞赛生。“ACM-ICPC是三人组队,就更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。”它不仅考验代码能力,也考验选手的团队协作能力、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。“这些都是软件和算法工程师需要具备的特质。”而且,杨博洋觉得,愿意投身竞赛,意味着他们对行业有热爱,这样的人,也更容易在行业中做出成绩。

  因为竞赛,吉如一学了很多知识,还认识了很多人。竞赛是个小圈子,选手之间彼此熟悉。“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”。

  不过,他已经开始将精力更多地转向科研。吉如一是竞赛圈的大神,但当他从赛场走下进入科研实验室时,也会恍然发现,身边的同学已经在其他方向上走了好远。“投入精力搞竞赛确实让我放弃了一些可能性,但我不会后悔。”虽然仍会感到焦虑,但吉如一也在调整心态,要去往另一条赛道上奔跑了他已确定要在北大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。

  “算法知识,编程能力,与人沟通的能力……最重要的还是竞赛的这种独特经历。”孙科一一细数竞赛带给自己的收获,“回忆里有遗憾,也有成就。我觉得没有失去什么,人不可能每条路都走一遍。”



科幻电影更多 >>